灶神祭祀是怎样的 祭灶习俗的相关介绍

灶神祭祀是怎样的 祭灶习俗的相关介绍,导读:小年要祭灶神,祭拜的物品中要放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回天庭复命的时候可以帮你说说好话。虽说祭灶习俗深入新人,但是很多

导读:小年要祭灶神,祭拜的物品中要放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回天庭复命的时候可以帮你说说好话。虽说祭灶习俗深入新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灶神祭祀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祭灶习俗的相关介绍,一起去瞧瞧吧。

灶神祭祀是怎样的

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跟灶神套近乎,俗称“媚灶”。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由于灶神与人关系紧密,人们对他既敬重又亲昵,常常在奉献祭品的同时,对灶神进行善意的调侃甚至戏弄。各地各时期的祭品不尽相同,但荤类不外鸡犬羊猪等,素类有麦芽糖、糯米团、瓜果枣豆等。汉唐时就已用猪头祀灶,据说猪头祭灶,“令人治生万倍”。宋代民间依然传承着这一祀灶习俗,即使贫寒之家也不能免俗。传说穷愁潦倒的吕蒙正乡居时,逢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蒙正不得已向屠户赊肉数两,当时肉店老板不在,老板娘可怜他,赊给他了。屠夫回来知道此事后,很生气地找蒙正要肉,这时肉已在锅,屠夫竟捞起而去,蒙正叹息,因焚诗代胙,诗云:

一炷清香一缕烟,灶君今日上朝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吕蒙正《送灶》)

唐宋以来一般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都认真地上演着这类祀灶的短剧,南宋范成大《祭灶词》对当时祭灶习俗有细致的描绘: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灶神

范氏以诙谐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江南祭灶图,宋人以这种请吃请喝、“送红包”的形式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长短,最好还带些年礼回来。

宋东京(今开封)人祭灶更简捷,在灶上贴灶马,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东京梦华录》卷十)。让灶神醉醺醺地上天,糊糊涂涂地交差了事。但老让灶神这副醉汉模样,似乎也不太合适,于是人们又采用了另外的方式——用胶牙饧(táng)即麦芽糖祀灶。给灶王爷进灶糖,最初的意义是封住他的口,使他不能开口说话;后来是送上封口费,祈祷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最后是吃了咱的糖,给我甜言蜜语,“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陈荐夫《祭灶行》)。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黏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这样灶神就应人们所请:“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清代北京人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祭灶神,用清水草豆祀灶神所乘的神马。

祭灶习俗的相关介绍

北京俗曲云:

腊月二十三,呀呀哟,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人间善恶言。一张方桌搁在灶前,阡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饼子,正素两盘。当家人跪倒,手举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替我隐瞒。(《霓裳续谱》)

北京大鼓词也唱:

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老爷降了吉祥。

祭灶的糖瓜,是用麦芽糖做的。大麦发芽后,上锅熬成浆,冷却之后,就成了饴糖。近人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对糖瓜加工过程有一段细致的描述:

麦芽糖刚刚熬成时,是咖啡色的浓浆,从锅中盛出,倒在撒满面粉的石板上,冷却,变成一大块,好像沥青一样的东西,不过是褐色的。做糖瓜时,把这大块的麦芽糖敲下一大块,放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加热揉搓,使之变软,慢慢软得像嚼过的口香糖一样了。然后把它弄成一个圈,套在一个抹了油的木桩上,再用一个小木棍套上来拉,拉长了再折一转,绞成麻花状再拉,反复多次,说亦奇怪,褐色变成白色了。拉到这种程度时,取下,把粗长的糖条,用手一段段勒细,成葫芦腰状,稍冷,把细腰处快刀切断,变成倭瓜样的糖瓜了,多好玩呢?

山东人祭灶,供品除糖瓜一类外,还有水饺。民间说法“起身饺子落身面”,送行时,一般吃饺子。在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上,全家跪叩,一边烧掉灶王爷的旧像和一匹纸马,一边由老年人念念有词: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

那些想添子嗣的,则念: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山曼等著《山东民俗》)

对于不吃请的灶神,人们也有预防的办法。据说灶神平时要记人间过错,屋尘是他的记事本,为了消掉灶神的备忘录,人们在祀灶这天同时“家皆扫屋尘”。扫尘本来是为了干干净净过大年,民间却将它与祀灶活动串联起来,赋予它以民俗意义,民间信仰就是这样服务着民众生活。

后世灶神信仰不仅复合了星神崇拜的内容,还将古代岁末行傩驱疫的时季仪式归并到了灶仪中。

乡傩礼失求诸野,小鬼应犹畏灶君。(方回《岁除次韵全君玉有怀》)

元明以后,人们称腊月的驱傩为“跳(tiáo)灶王”或“调灶王”。每到岁末贫者和乞丐三五成群,扮成钟馗、灶神到人家里乞讨,这种假面驱傩、登门“逐疫”的仪式是古代腊日的主要活动。清代江苏地方的“跳灶王”,从腊月朔日起,至二十四日止。(顾雪亭《土风录》)通过祀灶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正神送上天,恶鬼驱出门”的目的,实现日常时空的净化。

年前的去旧是为了迎新,在旧已去、新未到的休废日期间,即灶神等上天换岗的那段日子,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民间有“乱岁”之说。在“乱岁”的日子里,人间无神管辖,人们办事可以自由选择时日,尤其是婚嫁大事,吴地将在这段时间操办婚事的,称为“趁乱岁”。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由灶神信仰的种种情形,我们不难明了传统中国民众处理问题的一般方式,他们对待管制者并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抓住他们的弱点,采取种种手法对其做适宜的控制与利用。民众信仰既功利实用,又符合生活逻辑,虽然有时显得滑稽,却也值得沉思。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灶神祭祀是怎样的,祭灶习俗的相关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hsx.jfweb.cn/6259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8日 上午9:46
下一篇 2024年3月28日 上午9: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