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报名时间202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重点,收藏保存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1:物质和意识2022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定于2022年10月15日和16日,准备报考专升本层次的考生,需参加政治、外语及专业基础课三门必考科目的考试,成考帮考前辅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1:物质和意识

2022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定于2022年10月15日和16日,准备报考专升本层次的考生,需参加政治、外语及专业基础课三门必考科目的考试,成考帮考前辅导平台提醒各位考生提前进行复习,科学备考。此外,成考帮考前辅导平台为帮助各位考生更有效地复习,将逐步对各层次、各科目的复习重点进行整理发布,以供考生参考。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三种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缺陷: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如把原子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唯物主义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运动与静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运动和静止、变革和稳定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实现变革,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它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可以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加以度量。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久暂不同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由物质运动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的形态不同而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及其相对性、绝对性。要反对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抓紧利用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4、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具有深刻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⑴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⑵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 

 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 

 (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

(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在物理化学反映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传递生物电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②意识具有主观性。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就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其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由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只能进行功能模拟,如转入、接收、存储、分析、控制、输出信息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

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延长工具,是物化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思维,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 

 3.意识的能动作  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②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2)这一原理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实践意义: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二)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的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有没有统一的基础和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存在着区别和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一切旧哲学存在原则的区别。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1)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整个世界有其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根源于物质,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产物、形式、属性、功能或表现。

(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整个世界繁纷复杂,千差万别,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4)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2.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1)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 

 (3)这一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它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多样性统一,并全面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

(4)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2:辩证法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4.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5.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1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对抗和非对抗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16.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19.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0.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22.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4.割裂量变和质变统一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25.因果联系所提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7.所谓本质,就是事物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30.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1.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32.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3.典型的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形而上学: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主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天下无心外之物;  

(3)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4)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高就无所谓低;没有长就无所谓短;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搞试点,推广经验。借鉴……的经验,典型示范,号召;不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解剖麻雀,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等。  

(6)质量互变规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阶段,步骤,结构调整,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7)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原理:因地(时)制宜,因人而异,特色,根据……的特点,针对,量身定做,独特,根据当地当时实际等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9)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

(11)时间的不可逆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3: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辨证法:1个特征,3个规律,5个范畴)  

1、总特征:联系、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蝴蝶效应)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新事物(好的)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中国成立)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方法论)  

2、3个规律  

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两口子)(两点论)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处处都有矛盾  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  

基本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  

(1)度(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引起新的质变  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分寸”,讲究适度原则(方法论)  

基本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二者一定是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4: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7.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9.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社会实践  

1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所有唯物主义者  

12.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6.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是从认识到实践  

18.事物发展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  

19.真理是指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20.真理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  

21.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  

2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23.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4.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25. 客观真理是指 :正确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7.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28.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2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2.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重点概念5: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唯物史观

  (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个根据  (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精英主义)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3)唯物史观=人民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地理环境  (2)人口  (3)生产方式:生产力(人和自然) 生产关系(人和人)决定应用  3、人类社会基本结构  (1)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生产中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  (2)政治结构:国家(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国体:阶级属性;政体:国家形式  (3)社会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不进入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进入。。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必背考点1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noz.jfweb.cn/23604.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9日 上午11:14
下一篇 2023年11月19日 上午11: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